一個(ge)知識分子的(de)命運(yun),通常是與自己祖國的(de)命運(yun)緊緊聯系在一起的(de)。因為,對祖國和人民的(de)無限熱愛、對真理的(de)執著追求,會成為他創造(zao)奇跡的(de)不竭動力(li)。——題記
在新中國的航空工業史上,深深鐫刻著一個大寫的名字——
吳(wu)大(da)觀。這位我國航空發動機(ji)科研事業的(de)(de)奠基人和開拓(tuo)者,在自己93年的(de)(de)風雨人生中,為了中國戰機(ji)能夠裝上強健的(de)(de)“中國心”,把自己的(de)(de)滿腔忠誠和聰明(ming)才(cai)智,毫(hao)無保留地奉(feng)獻給了哺育他的(de)(de)偉大(da)國家和民族,一生無悔。
“什么時候(hou)拿出我們的產品來獻給(gei)黨”
“什么時候拿出我們的產品來獻(xian)給黨?”在(zai)標著(zhu)“1962年12月(yue)-1963年6月(yue)”的工作筆(bi)記扉頁上,吳(wu)大觀用紅筆(bi)寫著(zhu)這樣(yang)一(yi)句(ju)話,仿宋(song)體,工工整(zheng)整(zheng)。
幾十年(nian)過去了,字(zi)跡(ji)如新(xin),感情如舊——那是(shi)吳大(da)觀(guan)的(de)心(xin)聲,也是(shi)一代(dai)人的(de)心(xin)聲。
出生(sheng)于(yu)1916年的吳大觀,像那(nei)個時代的無(wu)數愛(ai)國(guo)知識(shi)分(fen)子(zi)一樣,感受(shou)過“落后就要挨打(da)”的傷痛,遭受(shou)過學成(cheng)(cheng)歸國(guo)卻英雄無(wu)用武之地的迷茫(mang),更經歷(li)了新中國(guo)成(cheng)(cheng)立(li)當家做主(zhu)人的喜悅(yue)。“祖國(guo)的航(hang)空事(shi)業,祖國(guo)的繁榮昌(chang)盛全(quan)靠共產黨的領導,我要為它而獻身(shen)”。他說。
1949年11月,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(guo)共產(chan)黨(dang)——忠誠(cheng)和(he)信仰從此成為他一(yi)生的(de)注(zhu)解。
“不研制出發動機,我死不瞑目。”吳大觀暗(an)暗(an)下定決心。
1958年7月26日,星期六(liu),沈陽飛(fei)機廠機場。
隨著(zhu)一架嶄新的飛機呼嘯著(zhu)沖(chong)向藍天,人群(qun)一下(xia)子沸騰了——裝配我國自行(xing)研(yan)制的第一型(xing)噴氣發(fa)動(dong)機噴發(fa)1A的殲(jian)教-1飛機首飛成功!
這一(yi)刻,來之殊為不易。
軍用航空發(fa)(fa)動機(ji),戰機(ji)的心臟。即便現在,能(neng)制(zhi)造飛機(ji)的國家不少,能(neng)獨立(li)研制(zhi)發(fa)(fa)展航空發(fa)(fa)動機(ji)的國家,一(yi)個巴掌就能(neng)數過來。
1956年(nian)11月,滿懷(huai)“航(hang)空報國(guo)(guo)”豪情的(de)(de)吳(wu)大(da)觀在沈陽(yang)一個叫(jiao)“黎明”的(de)(de)工廠裝配車間里,帶著60個戰友開(kai)始(shi)了追尋新中國(guo)(guo)航(hang)空發動機(ji)“黎明”的(de)(de)征程。這一年(nian)是新中國(guo)(guo)科學史上的(de)(de)第一個“春天”:黨中央發出了“向(xiang)科學進軍(jun)”的(de)(de)口號。新中國(guo)(guo)的(de)(de)建設事業,到處(chu)生機(ji)勃勃。
萬事(shi)開頭難,到底怎樣設計(ji)發動機?吳大觀(guan)苦苦思索(suo)。
調人手、改設(she)備、找資料……眾多難(nan)題,錯綜復雜,但最讓(rang)吳大觀傷頭疼的(de)是(shi)沒有實驗設(she)備。
渦噴(pen)1A發動機(ji)(ji)雖然以渦噴(pen)5為原準機(ji)(ji)進行(xing)縮型,可(ke)以省去一些部(bu)件實驗,但(dan)有些重要部(bu)件仍需(xu)經(jing)過試驗才能研制,否則,斷無成功(gong)可(ke)能!
這其中,最需要的是火(huo)焰筒單管(guan)試驗(yan)器(qi)和葉(xie)(xie)柵吹風試驗(yan)器(qi)——縮型后,火(huo)焰筒還(huan)能否(fou)點著火(huo)、渦(wo)輪葉(xie)(xie)片還(huan)能否(fou)達到設計(ji)功率?這些要害(hai)問題,都需要試驗(yan)來解(jie)答。
當一個人(ren)的(de)命運(yun)與祖國(guo)的(de)命運(yun)緊密(mi)聯系在一起時,他(ta)就有(you)了創造奇跡的(de)動力(li)。對黨(dang)的(de)愛,對祖國(guo)和人(ren)民(min)的(de)愛,就是吳(wu)大(da)觀和他(ta)戰(zhan)友們最(zui)大(da)的(de)動力(li)源泉。
“當時確實是憑一股子熱情(qing)來干(gan)工作。”吳大觀說。
為了研(yan)制實驗設(she)備,吳(wu)大觀把從美國(guo)帶回(hui)來的6真空管長短波收音機供技術員拆裝練習;把從蘇聯買(mai)回(hui)來的幻燈機供他們對判讀照相底片,以提高壓(ya)力測(ce)量的精度……
一(yi)次次實(shi)驗(yan)、一(yi)次次分析……終(zhong)于造出了(le)實(shi)驗(yan)設(she)備,確保了(le)發動機研制成(cheng)功。
然而,渦噴1A命途多(duo)舛,雖已(yi)誕生,卻(que)未能(neng)(neng)成(cheng)年——由于當時對其重大(da)意義認識(shi)不足,在試飛(fei)成(cheng)功后沒能(neng)(neng)及時安排生產(chan)任(ren)務,最(zui)終沒能(neng)(neng)實現設計定型,成(cheng)為(wei)一(yi)大(da)遺憾。“但也為(wei)新機研制闖出了一(yi)條路子。”
重視實驗,就是其中一方(fang)面。
1961年,吳大(da)觀和將(jiang)軍所(suo)長劉蘇等人一起負責組建(jian)沈(shen)陽航空發動(dong)機(ji)設計(ji)研究(jiu)所(suo)。
首次建(jian)所,困難重重。
吳大觀(guan)和所領導一班人(ren),運(yun)籌著、規劃著。從所區的布局(ju)、試驗基(ji)地的建設、研究室的設置、干部(bu)的使(shi)用、人(ren)員(yuan)招攬和安排到職(zhi)工的衣食住行(xing),樣(yang)樣(yang)都在考慮(lv)和操(cao)作(zuo)之中……
作為技術“舵手”,吳(wu)大觀考(kao)慮最多的是科(ke)研室的設置和(he)科(ke)研試驗(yan)手段的建設。
按照(zhao)常規,科(ke)研(yan)室(shi)一般按照(zhao)發動機總(zong)體和部(bu)件設置研(yan)究(jiu)室(shi),如總(zong)體研(yan)究(jiu)室(shi),燃燒研(yan)究(jiu)室(shi)等。但吳大觀提出,除此之外,還應設置實(shi)驗(yan)設備研(yan)究(jiu)室(shi)和測(ce)試實(shi)驗(yan)研(yan)究(jiu)室(shi)。
“這兩個(ge)研(yan)究(jiu)室的(de)(de)設立是吳大(da)觀最(zui)突出的(de)(de)開(kai)創(chuang)性業(ye)績(ji)之一。”中航(hang)工業(ye)科技委原副主任張池(chi)評(ping)價(jia)說。在吳大(da)觀的(de)(de)努(nu)力下,研(yan)究(jiu)所還建成我國第一個(ge)初具(ju)規(gui)模的(de)(de)航(hang)空發(fa)動(dong)機試(shi)驗(yan)基地,組織設計和建造(zao)了新中國第一批試(shi)驗(yan)設備。這些試(shi)驗(yan)基礎條件和手段的(de)(de)建設,不僅對當時的(de)(de)型(xing)號研(yan)制,而且對后來(lai)的(de)(de)型(xing)號研(yan)制,包括(kuo)“昆(kun)侖(lun)”和“太行(xing)”發(fa)動(dong)機的(de)(de)研(yan)制,都發(fa)揮了極其重要的(de)(de)作用。
“發(fa)動(dong)機要發(fa)展(zhan),必須依靠這樣(yang)的(de)(de)實驗(yan)設備,它(ta)是航空發(fa)動(dong)機最根本的(de)(de)基礎建(jian)設。”張池強調:“這體現(xian)了吳(wu)老高瞻遠矚的(de)(de)智慧(hui)。”
“要堅持自(zi)主(zhu)創(chuang)新,核心(xin)技術是買不來的”
2005年(nian),我國(guo)自(zi)主設計的(de)第一型(xing)大推力渦扇(shan)發動(dong)機——“太行”實(shi)現設計定型(xing),標志中(zhong)國(guo)航空發動(dong)機行業完成了(le)由仿制、測繪仿制向自(zi)主研制、自(zi)行發展(zhan)的(de)轉變過程,中(zhong)國(guo)戰(zhan)機從此將實(shi)現第二代機到而第三代機的(de)跨(kua)越。
消息傳來(lai),國人為之振奮。
然而,又(you)有(you)多少人知曉,“太行”曾差(cha)點(dian)落(luo)馬。
1985年(nian)年(nian)底(di),湖南株洲某招待所,航空部(bu)科技委發動機專(zhuan)業(ye)年(nian)例會(hui)。
這(zhe)次會(hui)議的焦點(dian)集中在“太(tai)行”,專(zhuan)家觀(guan)點(dian)一致(zhi):自(zi)主研制“太(tai)行”。但有關方面在測(ce)仿(fang)還(huan)是(shi)自(zi)主研制仍存在猶豫和(he)彷(pang)徨,“太(tai)行”面臨(lin)難產。
對(dui)此,吳(wu)大觀立場(chang)鮮明(ming)地(di)指出,一定要(yao)向(xiang)國家(jia)提出來不能測仿(fang),要(yao)自主創新發展自己的(de)發動(dong)機型號。“不搞自己的(de)發動(dong)機,就會永遠受(shou)制于人(ren),戰機就會永遠‘供(gong)血不足、心(xin)率失調’”。
以吳大觀為首的九位(wei)專家決定(ding)聯名上書國務院,建議自主(zhu)研制“太(tai)行”。
黨中(zhong)央高度(du)重視。
時任軍委主席鄧(deng)小平(ping)給予大(da)力支持。“太(tai)行”最(zui)終立項,經過18年磨礪,終成大(da)器。
“‘太(tai)(tai)行’的成(cheng)功研制,離(li)不開吳老等老專(zhuan)家在關(guan)鍵(jian)時刻的呼吁和(he)支持。”“太(tai)(tai)行”發動機(ji)總(zong)計師張恩和(he)說(shuo),這是(shi)幾代人的努力(li)的成(cheng)果。
吳大觀(guan)常說(shuo),要堅持自主創新(xin),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(de)。
1982 年(nian)6月實現設計定型(xing)的(de)渦噴7甲發(fa)動(dong)機(ji),是我國第一型(xing)改型(xing)設計并(bing)成功裝備部隊(dui)的(de)發(fa)動(dong)機(ji),它(ta)采用的(de)氣(qi)冷空(kong)(kong)心葉(xie)片,是上個(ge)世(shi)紀60年(nian)代的(de)國際尖端技術,被稱為航(hang)空(kong)(kong)發(fa)動(dong)機(ji)“王冠上的(de)明(ming)珠”。
當時負(fu)責設計(ji)改型的沈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剛成立1年多(duo),經費不足,經驗(yan)不足,知識缺乏,要上這(zhe)種葉(xie)片,大家心里(li)沒底。
是一味仿制,還是咬牙闖出一條自(zi)己的路子?
吳大(da)觀(guan)在冷靜分析后認為,這(zhe)項技術雖然難,但意(yi)義重大(da),只(zhi)要攻下它,就能將研制水平向前(qian)推一大(da)步。他下定決心要摘下這(zhe)顆(ke)“明珠”。
由于這項技(ji)術(shu)會使渦輪前溫度提高100度,因此所(suo)需材(cai)料非(fei)常(chang)關鍵。在(zai)一次協調會上,吳大觀(guan)和當(dang)時(shi)負責材(cai)料設(she)(she)計的(de)(de)621所(suo)總師榮科當(dang)眾打起了賭:“我設(she)(she)計我的(de)(de),你(ni)研制你(ni)的(de)(de),誰(shui)搞(gao)不(bu)出來,就把誰(shui)的(de)(de)腦袋掛在(zai)該所(suo)門口(kou)上!”
吳大觀調集所里精兵良將,夜以繼日的反復研究、改進(jin)、實驗,再(zai)改進(jin)、再(zai)試驗,在兄弟(di)單位的配合下,終于一舉攻克了這項技術。
“在(zai)科(ke)學的入(ru)口處(chu),正像(xiang)在(zai)地獄(yu)的入(ru)口處(chu)一(yi)樣(yang),必須(xu)(xu)提出這樣(yang)的要求:這里必須(xu)(xu)杜絕一(yi)切猶豫;這里任(ren)何怯懦都(dou)無濟(ji)于事!”從渦(wo)噴1A,到渦(wo)噴7甲(jia),再到后來渦(wo)扇(shan)6等,在(zai)自主創新之路上,吳(wu)大(da)觀(guan)和他戰(zhan)友們(men)將馬克思的這句話詮釋得淋(lin)漓盡致(zhi)。
“我已經62歲了(le),但我要以(yi)26歲那樣的勁(jing)頭(tou)工(gong)作”
2004年,88歲(sui)的吳大(da)觀辦(ban)理(li)了(le)離休手續,也學會了(le)上網(wang)查閱資(zi)料。當別的老人頤享天(tian)年、含飴弄孫時,他卻向科(ke)技委提出了(le)這樣一個要求:保留我的辦(ban)公室,我還要繼續工作(zuo)。
別人勸他:“老吳(wu),歇歇吧(ba)。”
他(ta)擺(bai)擺(bai)手:“一(yi)線的同志工作忙(mang),沒時間(jian)看資(zi)料,我(wo)就幫他(ta)們看,找到有(you)用的就寄(ji)給他(ta)們。”
西安(an)集(ji)團公(gong)司的(de)(de)副總經理王良,至今還(huan)保留(liu)著吳大觀2005年5月6日寫給(gei)他的(de)(de)一(yi)封信(xin)——從中(zhong),似乎還(huan)能看(kan)到當(dang)年“斯貝(bei)大會戰”的(de)(de)一(yi)幕(mu)幕(mu):
1977年底,吳(wu)大觀(guan)調任西航擔任技術廠(chang)長,他給西航人留下的第一印(yin)象,就是“重”——家當幾乎全是圖書資料,超(chao)過了當時的運費報銷標準好幾倍。
把科(ke)技資料看成科(ke)技人員的(de)糧(liang)食,是吳大觀常掛(gua)在(zai)嘴邊(bian)的(de)話。
在西航,吳(wu)大觀(guan)主要(yao)負責斯(si)貝發動(dong)機引進專利的仿制(zhi)工作。這可不(bu)是塊(kuai)容易啃(ken)的骨頭——光英文圖(tu)紙資料就有127噸重(zhong)!
吳大(da)觀給技(ji)術員們下了(le)“死(si)命令”:早上(shang)起來補英語(yu),晚上(shang)加(jia)班啃資料,以半(ban)年為限,每(mei)個(ge)人必須消化自(zi)己負責的圖(tu)紙并形成總結,半(ban)年后要(yao)一(yi)個(ge)一(yi)個(ge)檢(jian)查!
“用人(ren)民的(de)錢(qian)買(mai)來的(de)資(zi)(zi)料,每個技術人(ren)員(yuan)都(dou)有責任鉆研(yan)學習,任何丟失資(zi)(zi)料、不認(ren)真(zhen)學習的(de)行為(wei),都(dou)是對(dui)人(ren)民的(de)犯罪(zui)。”吳大觀以身作(zuo)則,對(dui)合同資(zi)(zi)料,他件件過目,一字(zi)一句中英文對(dui)照(zhao),一遍又(you)一遍驗算公式驗證定(ding)理,頭四個月就看了上千份資(zi)(zi)料,記了幾十(shi)萬字(zi)的(de)筆記。
“那(nei)老(lao)頭真檢查、真修改(gai)。”已經退休的老(lao)專(zhuan)家楊(yang)子彬仍記憶猶新(xin)。
“老頭(tou)”,這是西航人對吳大觀的稱呼——已(yi)經62歲(sui)了,可不是個老頭(tou)?
這個(ge)患有(you)冠心病且左(zuo)眼(yan)失明、右眼(yan)視力僅(jin)0.3的老(lao)頭,工(gong)作(zuo)起來勁頭可不小:早上提前一個(ge)小時(shi)上班,晚上11點多才(cai)回家(jia),一周內(nei)除了(le)陪老(lao)伴看(kan)場三毛錢的電影,其(qi)他時(shi)間(jian)都(dou)撲在(zai)工(gong)作(zuo)上。在(zai)他的帶(dai)動和要求下,整個(ge)西航辦(ban)公(gong)樓天天“燈(deng)火輝煌,書聲(sheng)瑯瑯”。經過半年的努(nu)力,技術員們邊(bian)收(shou)集、積累資(zi)料邊(bian)消化,形成了(le)大量中(zhong)文(wen)資(zi)料,為發動機成功仿(fang)制打(da)下了(le)堅(jian)實(shi)的基礎(chu)。
技術消化(hua)只是第一步,更(geng)多的難題(ti)還在后面。
1979年7月19日(ri),離試(shi)車(che)臺校準試(shi)車(che)僅剩(sheng)一周(zhou),成(cheng)功有望。
偏巧這(zhe)時出事了(le):已經做好的尼龍網(wang)進(jin)氣防護罩因導熱性能(neng)差、使(shi)用(yong)壽命(ming)短(duan),必須改(gai)用(yong)不銹鋼制(zhi)(zhi)作(zuo)(zuo),但(dan)這(zhe)種金屬防護罩從沒制(zhi)(zhi)作(zuo)(zuo)過,重新制(zhi)(zhi)作(zuo)(zuo)至少也得10天(tian)。
在場(chang)的人都焦急地等待著總指(zhi)揮的命令:怎么(me)辦?
外國專家也在看(kan)著,試車絕不能耽誤。
吳大觀(guan)略加思索,突然把手向上(shang)猛(meng)地一(yi)揮(hui),堅定地說:“一(yi)定要在(zai)試車之前趕出來(lai)!”
這是一場和時(shi)間的賽跑,吳大觀恨(hen)不得一分鐘(zhong)掰成兩半(ban)用。
要(yao)盡快做好金(jin)屬防護(hu)罩,關鍵是攻(gong)破焊(han)接難關。吳大觀和(he)技術員在第一時(shi)間從有關單位抓(zhua)到了這個訊(xun)息(xi),如(ru)獲至寶。
吳大觀立馬跑到老焊工(gong)姜師(shi)傅那里,吃住在一(yi)起,和他一(yi)起想(xiang)辦(ban)法攻難關(guan)。經過一(yi)次(ci)次(ci)試(shi)驗(yan),終(zhong)于(yu)提前(qian)兩天趕(gan)制出了合格(ge)的防護罩,確保了試(shi)車的成功(gong)。
終于(yu)試車了(le),吳大觀卻暈(yun)倒了(le)——試車時,英方(fang)專家兩(liang)班倒,而老(lao)頭一人(ren)頂(ding)兩(liang)班,發燒到(dao)了(le)39℃,就偷吃片藥硬頂(ding)著,60多(duo)歲的人(ren)了(le),不(bu)暈(yun)倒才怪(guai)呢。
可剛從醫(yi)院醒過來,他(ta)又跑回到了試車崗位(wei)上。
“老頭真玩命。”大家這樣說(shuo)他。
了(le)解他的(de)人知道,眼看著與國際先進水平(ping)的(de)差距拉大,他著急啊。“我(wo)已經62歲了(le),為四化出力的(de)日子(zi)不(bu)多了(le)。對我(wo)來說(shuo),時間(jian)很寶貴,我(wo)要以(yi)26歲那樣的(de)勁頭工作!”
然而,為發(fa)動(dong)機操勞了一(yi)輩(bei)子的(de)(de)吳大觀還是病倒(dao)了,93歲的(de)(de)他(ta)得了直腸(chang)癌,晚期。
彌留之際,老人看得很開,唯一(yi)放(fang)心不下的就是(shi)“中國心”:“航空發(fa)動機太難了,一(yi)定(ding)要(yao)(yao)吸(xi)取歷史教訓,按科學規(gui)律辦事!一(yi)定(ding)要(yao)(yao)加強預先研究!一(yi)定(ding)要(yao)(yao)講(jiang)真話(hua),不要(yao)(yao)怕!一(yi)定(ding)要(yao)(yao)落實科學發(fa)展觀,把我(wo)國的發(fa)動機搞上去!”
周(zhou)圍(wei)的人(ren)們落淚了(le),大家勸慰老(lao)人(ren):“吳老(lao),你(ni)現(xian)在需要的是安心養病。”老(lao)人(ren)的回答很豁達:
“我(wo)就(jiu)要去見馬克思了。看著窗外的藍天(tian)白云,我(wo)就(jiu)想,天(tian)空(kong)多美、多迷人啊!我(wo)是看不(bu)到我(wo)們自(zi)己的大飛機(ji)裝著我(wo)們自(zi)己的發動機(ji)飛上祖國的天(tian)空(kong)了。但我(wo)相信,總有那么一天(tian)……”
赤子情懷,其心拳(quan)拳(quan)!
人(ren)們(men)說(shuo),吳大觀(guan)搞了一輩子發動(dong)(dong)機,實際上他就是一臺永動(dong)(dong)機——無論生前死(si)后,都在為“中國心(xin)”不停(ting)轉動(dong)(dong)。